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老幼共托”托起“朝阳与夕阳”[ 2025-11-11]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李一 字号:() () 阅读量:3080

           近年来,为更好地解决“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国内多个城市开始试点“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所谓“老幼共托”,是指养老设施与育幼设施在空间上紧邻设置,通过有组织或自发性代际交流活动,促进老幼群体间互利、融合。

“十四五”规划设置了“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专章,明确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提出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当养老与托育需求叠加,如何找到兼顾两者的解决方案?“老幼共托”能否发挥“1+1>2”的作用?

“我现在挺忙的,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一见面,住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石羊街道锦城社区综合体内的87岁的艾奶奶,就热情地拉着记者走进自己房间。靠窗位置摆着一张大桌子,上面整整齐齐叠放着她已完成的水彩画作品;桌子中间放置着一幅画到一半的作品,艾奶奶对花瓣颜色不太满意,正在反复修改。

艾奶奶住在锦城社区综合体四楼的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这里设有57张养老床位,80%的入住老人来自周边社区,实现养老“不离社区不离家”。三楼则是“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托育园,有60多名0岁-3岁婴幼儿。楼上养老,楼下托育,一个屋檐集合成“一老一小”服务功能体,对打造老幼共托模式进行创新探索。

在成都,这样的社区综合体不止一家。“老幼共托”新模式将“一老一小”服务整合,搭建起代际交流的桥梁,同时汇聚多方支持,为破解老幼照护难题带来新思路。

卸下年轻人身上“两副担子”

退休后,只要没有其他安排,60岁的周洁几乎每天晚上都会来到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陪伴父母,“开车10分钟左右就能到”。

周洁说,她们姐妹决定将父母送到专业养老机构,主要是看重这里的护理服务。之前,她们曾请保姆在家照顾父母两年。但阿姨并不具备专业护理能力。逢年过节保姆需要回家时,姐妹俩同时照顾两位老人,难免感到力不从心。

而今周洁父母住在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护理365天全天候不间断,且十分细致专业。此前周洁的父亲股骨骨折,在这里得到护理康复;还有一次,老人不慎摔跤后出现褥疮,也恢复得很好。

“您在这里会感到孤独吗?”听到记者的问题,艾奶奶有些惊讶:“怎么会呢?”在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老人们像学生一样有“课程表”,上午养生休闲,下午参加读书会、绘画、棋牌游戏、手工课、康健训练……生活规律又丰富。“太充实了,我都没时间睡懒觉了。”艾奶奶笑着说。

艾奶奶是这里入住的第一位老人。老伴去世后,她就搬到了这里,住处离女儿家很近,步行就能到达。“老人和小孩都是年轻人身上的担子,我也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艾奶奶的女儿是老师,女婿是建筑师,外孙从事建筑行业,一家三口格外忙碌。“我退休前也很忙,所以特别能体谅儿孙们的不容易。”

走进三楼的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粉红色调的走廊映入眼帘,充满童趣的小动物造型桌椅与益智玩具错落摆放。整个空间洋溢着温馨舒适的氛围。

这家托育园根据婴幼儿年龄划分为3种班型:乳儿班接收1岁以下婴儿,托小班接收1岁-2岁幼儿,托大班面向2岁-3岁幼儿。

胡园长介绍,园区共设计85个托位,目前基本处于满员状态。园里最小的宝宝仅6个月大,是妈妈休完产假后直接送来的。“这样的情况在我们这儿很常见。”她补充道。

胡园长表示,成都市高新区有很多“年轻社区”,0岁-3岁婴幼儿托育问题困扰着不少年轻父母。她记得,一天深夜,一位全职妈妈给她发微信求助:“不行,我实在无法忍受了,我需要尽快把孩子送过来。”这位妈妈倾诉,长期独自带娃让她没有了自己的生活,时常感到疲惫。

把孩子送托之后,这位妈妈经常跟胡园长感叹“太值了”。如今她兼职做财务等多项工作,时间安排灵活,既能获得收入,又能兼顾接送孩子。

让老幼融在一起、乐在一起

走进成都市温江区柳城街道鱼凫路社区黑籽儿普惠老幼融合园,左侧是适老化设计的老年人活动区域,可为长者提供日托、助餐、居家上门等多元化服务;右侧是适幼化设计的托幼区域,针对0岁-3岁婴幼儿提供专业托育照护、早期潜能开发及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这个老幼融合园于今年2月投运。据负责人牟笑苇介绍,此前,他们对所服务的柳城街道开展长期调研了解到,“此地是温江区规模最大的街道,下辖19个社区,老年人口占比超15%,独居老人数量较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是养老需求还是托育需求,柳城街道居民都十分迫切。

柳城街道一位年轻人表示,他和爱人都要上班,既担心老人在家无聊,又挂念孩子的安全,尤其怕老人带娃时发生意外。自从把老人和孩子一起送到老幼融合园后,老人有了同龄人陪伴解闷,孩子也能得到专业人员照看。“下午下班了,老人就带着孩子一起回家。老人轻松快乐,我们上班也更安心。”

“我们不只是把养老和托育放在同一个空间,更通过服务实现老幼融合。两者的互动不是孤立或单一的,而是可持续的。”牟笑苇说,融合园会定期开展“老幼共融、代际互动”系列活动,比如让老人和幼儿一起做手工,邀请老人为幼儿讲述故事等。这样既能提升老人的价值感,也能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普通的托育园和养老机构,大多只针对“老”“幼”提供基础生活服务。而“老幼共托”一体化模式,将“一老一小”联结起来,让两个群体相互陪伴,让老幼融在一起、乐在一起。

周洁的母亲因患阿尔茨海默病,常常认不出丈夫和女儿,平时见到他们反应平淡,“但一见到我的小孙女,她就特别高兴”。

“老年人对小朋友怀有好奇与喜爱之情,小朋友的出现,会带来一股充满活力的新鲜气息。”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汤院长说,老幼之间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哪怕孩子只是路过时主动牵了老人的手,或是送他们一个小礼物,老人们都会感到格外幸福。

牟笑苇认为,老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大有裨益。代际间的知识共享、情感交融与文化传承,会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内心注入精神力量。

“这是我过得最快乐的一个生日。”今年4月,在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集体生日会上,艾奶奶感慨道。当时,三楼托育园的小朋友,还有成都市龙祥路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都聚到一起为老人们祝贺生日。“这一次来的人最多,最热闹。”她开心地说。

“活到我们这个岁数,年事已高。”艾奶奶说,每当看到像春苗般蓬勃生长的孩子们,总能感受到生生不息的活力,“我们的国家也是这样,一代代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永远充满朝气。这么一想,心里又有了奔头。”

多方合力撑起“普惠”蓝天

天气晴好时,咿薇托育婴幼儿之家的胡园长和工作人员带领小朋友下楼,到户外公共设施区域玩耍。今福蓉·高新长者之家的老年人也会来到这里。这部分空间由老幼群体共享。此外,两个机构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联欢活动。“朝阳”与“夕阳”双龄共养,既有各自独立的活动空间,又有可供互动的共享区域,实现了养老与托育在居住空间、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与有机结合。

梁禄莲是黑籽儿普惠老幼融合园的工作人员,同时也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当初得知家门口要开办社区托育机构,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带孩子来体验,没想到解决了自家的照护难题,她自己也从全职妈妈变成这里的一位托育师。“我真切感受到社区服务的温暖。”她今年刚生下三孩,社区服务对她而言格外重要。

据介绍,黑籽儿教育原本是专注婴幼儿早教托育的专业机构,如今在原有托育业务基础上拓展了养老服务,转型探索“老幼共托”模式。

在全国范围内,类似的尝试正在不断出现。企查查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养老托育相关企业1.24万家,近10年相关企业注册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年新注册3218家,同比增长18.57%;今年前8个月新注册2273家,同比增长14.74%。

记者了解到,在推进“老幼共托”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的地方,都有来自政府部门的支持和保障,为凝聚多方合力创造有利条件。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文件,重庆高新区近年来积极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通过提供场地、减免租金、人才培养、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实施普惠养老托育专项行动,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引导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一批普惠性养老服务机构与托育服务机构,切实满足普通收入家庭的需求。

牟笑苇感慨,黑籽儿普惠老幼融合园能顺利落地,离不开柳城街道与社区的鼎力支持。在服务场地紧张的情况下,鱼凫路社区特意将属于社区的集体经济铺面腾退出来,供融合园使用;社区联合社投入近百万元入股经营。“社区出资建设场地,在硬件上为我们打下了基础,降低了前期运营成本。”牟笑苇说,正因如此,老幼融合园才能以普惠的价格为居民提供服务。(采集:陈翠平、王艳东、张迪  整理:李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