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一顿饭的工夫享一站式健康服务,塘桥社区创新“长者食堂+”模式[ 2025-8-27]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字号:() () 阅读量:4403

“以前吃完饭只能回家坐着,现在在食堂就能测血压、问医生,连去医院都省了!”近日,家住塘桥社区的王阿婆拿着刚打印好的健康检测报告,笑着称赞峨山路“美好生活馆”里的“银龄家医工作室”。

为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部署,破解社区老年群体“就医难、保健难”困境,最近,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推出“长者食堂+”健康服务新模式,将家庭医生工作室嵌入老年助餐点,联合二三级医院组建“银龄守护专家团”,打造集“营养膳食+基础医疗+健康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让老年人实现“一顿饭的工夫,享一站式健康服务”。

巧做“时空文章”

记者了解到,在服务场景打造上,“银龄家医工作室”巧做“时空文章”,精准匹配老年人用餐习惯。每日12时30分到13时30分用餐高峰时段,工作人员通过模块化移动诊室设备快速转换空间功能。候餐区摆放着智能健康检测一体机,常有老人排队进行健康指标自测;取餐区的健康科普海报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用餐区里家庭医生还会主动上前解答健康疑问。

“我来食堂吃饭,顺便在候餐时测个血压,再做个中医体质检测。医生根据检测结果给我提了不少养生建议,心里特别踏实。”今年72岁的李爷爷说,这种“吃饭+保健”的模式,很符合老年人的生活节奏。

服务支撑方面,工作室构建“1+1+ N”三级联动体系:每次活动配备1名家庭医生,对接1个二或三级医院专科(团队),每月组织N场主题健康活动。针对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内分泌等问题,特邀专家开展“午间健康微课堂”,“餐后半小时科普”更是成了热门环节。同时,工作室推行“防-筛-管一体化管理”,通过问卷筛查结合主题活动筛选高危人群,现场同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比如,美好生活馆家庭医生工作室开展的“体重管理健康咨询”专场活动,就聚焦心血管疾病防控、代谢综合征干预及科学康复运动,仁济医院、浦南医院等专家现场“面对面”为居民定制健康方案,还开通家医签约绿色通道,居民当场完成签约,将短期咨询延伸为长期健康管理,生动诠释了“1+1+N”模式。活动中,专家耐心解答居民关于心血管疾病早期干预、代谢综合征管理等问题,为参与者量身定制健康改善方案,咨询台前排起有序队伍,让午休时段化身“健康加油站”,也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家门口的医疗便利。

把医疗服务“搬”到老人身边

“看到老人们吃完饭不用奔波,在熟悉的食堂里就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甚至主动跟我们聊健康需求,这是最让我们欣慰的。”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感慨道,“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往往藏在日常的细微之处——可能是一顿热饭间隙的一次血压测量,也可能是餐后闲聊时的一句健康疑问。我们打造‘银龄家医工作室’,就是想把医疗服务从医院‘搬’到老人身边,用‘不折腾’的方式解决他们的‘大难题’。未来我们会继续打磨服务细节,推进‘三个升级’,让健康守护不仅覆盖长者,更能惠及全社区居民,真正把‘15分钟健康生活圈’建成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圈。”

据统计,“美好生活馆家庭医生工作室”运行5个月以来,已开展活动10场次,参与医务人员达30人次(其中二三级医院专家11人),吸引200多名居民参与,新签约家庭医生居民30人,完成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问卷筛查100多份,成功构建起社区“15分钟健康生活圈”。

未来,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将持续推进“三个升级”:从单一健康咨询向康复理疗服务升级,从诊疗咨询向居家护理、中医养生延伸,从长者专属服务向全人群健康促进升级。计划引入更多先进设备完善体重管理(轻动汇、轻膳坊)等项目,充分发挥中医体质辨识仪等设备的作用,全力打造社区智慧康养示范样板。

“一碗热汤的温度,一份健康的守护。”塘桥社区通过“时间巧嫁接、空间活利用、资源深融合”的创新实践,让老年群体在享受幸福“食”光的同时,收获触手可及的健康关怀,真正实现“小食堂大健康,小改造大幸福”的民生温度。(采集:王艳东、骆翠翠  编辑:金婵  来源:上观新闻)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