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悉,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项最新考古研究成果显示,海昏侯墓出土的针状金属物被确认为最早采用炒钢技术制作的医用毫针,这是西汉时期医疗器具在材料和形制上嬗变的直接证据,对研究中国针灸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这组医针出土于海昏侯墓内棺贴金漆木盒内的玉管中。从玉管断面可见至少5枚针状物,仅1枚可抽出,数枚残断于内,从表面附着物中可辨识出泥化的纺织物。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这些针状物或为包裹于织物中再塞入玉管内的。这样既卫生又方便拿取。据了解,普通铁针容易生锈,反复刺入人体易感染,金针银针又容易断裂,很难制作得足够纤细。而钢针在临床上可施用的针刺手法更为多样,也更方便留针。经过样本检测分析,海昏侯墓出土的医针为锻造的炒钢制品,截面直径仅为0.3毫米至0.5毫米。
“海昏侯医针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钢制医用毫针,是西汉时期钢铁冶金史和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实物证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顾漫说,这表明,最晚在西汉时期,炒钢技术已应用于中医针灸针的制作,材料学的进步推动了中医针刺工具的演进与针灸医学的发展。(采集:张迪、卢秋月、骆翠翠 整理:李一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