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与越南南医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海外论坛在越南河内举行。来自越南、泰国、中国、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齐聚盛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教授线上参会,并作题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的学术报告,分享了络病理论研究的最新科研进展及创新转化成果,引发了海内外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吴以岭院士线上参会,作题为《络病理论体系构建及创新转化》的学术报告。
越南南医协会主席张越平教授在大会致辞时赞誉:“络病理论在现代科学的验证下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其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方面展现出的独特疗效,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补充,也为包括越南传统医学在内的各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越南南医协会主席张越平在开幕式上致辞。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成为络病研究史上第四个里程碑
“络病这个概念,在中国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古人讲‘久病入络’‘久痛入络’,是把病程较长、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类疾病归为络病。”吴以岭院士指出,络脉、络病的概念在古籍中虽有提及,但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络病理论体系,络病研究成为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
“‘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入选了中国工程院与大国工程,我主持的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把理论、临床、新药三位一体结合,促进了创新转化。”吴以岭院士介绍,他从1979年开始研究络病,将古老的络病学术思想与现代医学成果相结合,创立了以“络病证治”为基础,包括“气络学说”和“脉络学说”两大分支的络病理论体系,被国医大师路志正评价为“络病研究史上第四个里程碑”。“中医络病学”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在海内外创立了130多家络病学会,出版了《络病学》《脉络论》《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教材在海内外40余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中医络病诊疗方法”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系统构建络病证治体系,主要是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类型、辨证方法、治疗原则、药物分类、治疗方药。特别是总结了八类临床络病证候类型,对临床处方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吴以岭院士介绍,“比如‘络息成积’,我们以此来探讨恶性肿瘤的中医病理机制,研发了养正消积胶囊,英国卡迪夫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围绕这一药物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证实该药可抑制肿瘤内血管新生,抑制肿瘤细胞迁移黏附,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临床循证研究也证实,该药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食欲,增强体力,减轻化疗毒副作用。因此,该药被列入多项肿瘤治疗指南。”
吴以岭院士指出,络病研究四十余年来,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六项国家大奖,并转化形成了17个专利中药,11个列入国家医保目录,5个列入国家基药目录,11个列入专家共识、诊疗指南、高校教材,全部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
脉络学说,为破解微血管病变世界难题提供新方案
吴以岭院士表示,通过两项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次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取得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脉络学说的系统构建,揭示了脉络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规律,提出治疗脉络病变调营卫气血的用药规律,并揭示了通络保护微血管是治疗心脑(糖)肾临床重大疾病的共性机制,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是解决微血管病变难题的核心机制。”
吴以岭院士指出,在脉络学说指导下,研发出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心律失常、慢性心衰等疾病的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强心胶囊,并在报告中着重介绍了围绕上述药物开展的系列高标准循证医学研究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
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方面,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1212例临床循证研究显示,该药可以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结果显示,通心络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减少1年复发风险74%,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获评“2023年亚洲心血管医学领域杰出研究”榜首。通心络治疗缺血性脑卒中2007例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可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神经功能。因此,通心络被列入系列权威指南及专家共识,其中,《通心络胶囊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病临床应用的专家建议》获评 WHO 指南实施与知识转化合作中心颁发的“共识制订透明奖”。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参松养心胶囊表现出“快慢兼治,整合调节”的治疗特点。1476例的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可治疗室性早搏和阵发性房颤,还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参松养心治疗室性早搏伴心功能不全”的研究显示,该药在减少早搏的同时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为这一国际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治疗药物。“参松养心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显示,参松养心减少室性早搏的同时可提高缓慢心率,填补了快慢兼治、整合调律药物治疗空白。“参松养心胶囊对经射频消融房颤患者预后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显示,该药降低射频消融术后1年内房颤复发风险40.4%,延缓首次发生房扑/房颤时间24.8天,该研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为解决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国际难题提供循证依据。
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复合终点事件的评估研究3119例”结果显示,芪苈强心联合标准化治疗显著降低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发生风险22%,分别显著降低心衰恶化再住院风险24%、心血管死亡风险17%。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医学》。哈佛医学院 Marc A.Pfeffer 教授评价称,芪苈强心在心衰治疗旅程中迈出了最大和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吴以岭院士介绍,“中医脉络学说构建推动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名列第一大类别“中医药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的首位。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取得的系列重大科研成果,转变了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传统认知,彰显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战略意义。
气络学说,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病防治提供新策略
“我们从哲学、医学和气的功能实现形式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探讨,系统构建了气络学说,特别深入探讨了气络学说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等三大系统疾病的相关性。”吴以岭院士指出,气络学说的核心内容为承制调平,总结了气络病变的临床表现,提出了气络病变辨证方法和证候类型,研究了气络病变治疗十法,研发出系列创新中药。
气络学说指导神经精神类疾病防治方面,吴以岭院士介绍,研发了治疗失眠症的创新中药益肾养心安神片,临床研究发现,可提高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提高入睡效率;研发的治疗抑郁症的解郁除烦胶囊,临床循证研究结果显示,可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症状和躯体感觉异常。
吴以岭院士指出,气络学说指导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防治,研发了津力达颗粒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该药以保护胰岛β细胞为中心,具有调糖作用,可促进血糖达标,还具有调脂作用,可以调节血脂的成分,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脂肪细胞构成,减轻体重。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津力达干预代谢综合征糖耐量异常889例临床研究显示,该药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生风险41%,系统调节多代谢异常,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士仝小林牵头开展的另一项临床研究证实,津力达颗粒用于应用二甲双胍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促进血糖达标。
“气络学说提出了气络与防御卫护-免疫调节-自稳监视功能系统的相关性,研发了治疗感冒、流感的专利新药连花清瘟胶囊/颗粒。”吴以岭院士表示,药效学研究显示,该药具有广谱抗病毒、抑菌抗炎、退热止咳化痰、调节免疫、提高抗病康复能力的作用。循证医学研究证实,该药治疗甲型流感优于奥司他韦。中国、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17家中心共同完成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连花清瘟胶囊860例循证研究证实可缩短新冠肺炎病程。因此,该药成为治疗病毒类呼吸系统传染病代表性中成药,在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获得注册批文。
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开辟抗衰老研究新范式
“衰老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关注的前沿和热点。”吴以岭院士强调,气络学说精气神理论揭示了衰老的核心病机、治法,提出治疗上应当补肾填精、温扶元气、充养形神。
吴以岭院士团队总结了中医两千多年补肾药物的发展和历史沿革,特别是子能养精、黑色入肾、血肉有情的补肾精的用药经验,研发了抗衰老代表性中成药八子补肾胶囊。研究发现,八子补肾可通过改善细胞间通讯、调节表观遗传、增加端粒长度、维持线粒体稳态等11种抗衰老机制延缓衰老,延长自然衰老动物寿命,减少应激衰老动物死亡,防治衰老所致老年疾病。相关研究还显示,除了延缓整体衰老外,八子补肾对神经、运动、循环、呼吸、消化、免疫、生殖、皮肤等九大系统的功能减退,具有系统干预和综合抗衰老的作用。“八子补肾胶囊抗衰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证实,该药能显著改善衰老人群的衰老症状,改善躯体、心理衰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老年运动能力和耐力。

越南传统医药大学副校长段光辉在会上盛赞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取得的重大突破。
络病理论体系的系统构建促进了学术创新、成果转化、学科进步。越南传统医药大学校长段光辉致辞时予以高度评价:络病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在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慢性疾病的防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展现出传统医学在现代科学背景下的巨大潜力。(采集:文静、张迪 编辑:李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