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新闻中心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中心
拥抱人工智能 中医药“智焕”新生[ 2025-7-9]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李一 字号:() () 阅读量:3777

          7月2~3日,2025年数字中医药推进现场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会议以“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共享数字中医药创新发展成果,共探行业数智化转型路径,为中医药在智能时代的传承创新注入新思考。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与千年岐黄之术相遇,中医药人正以开放姿态拥抱这场深刻变革,在传承中创新,在融合中突破。

聚焦数智融合

共探中医药创新路径

会上,专家学者围绕数智技术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展开探讨,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在AI技术的推广应用上,我们中医药人始终紧跟时代步伐,从未落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张伯礼如是强调。他认为,AI技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助力云医疗发展与基层诊疗能力提升上,更能在数智赋能领域实现多重突破——比如推动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的完善,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说明白、讲清楚”,进而为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张伯礼指出,当前中医药大模型存在“中医强、中药弱”的失衡问题,中药新药研发、智能化生产等领域的模型建设亟待加强,需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建立适配的研究方法,借助AI技术破解发展瓶颈。

“人工智能可以让中医提倡的治未病理念发挥更大的作用。”清华大学教授沈阳表示,AI时代应将传统“知行合一”升级为“认知、数据、算法、实践、反馈、进化”的“六行合一”模式。通过深度分析患者长期健康数据,AI可实现“治未病”的精准化干预,例如通过十年舌象数据预判体质演化趋势,真正践行“一人一方一策”的深度个性化医疗理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监测统计中心(局数字中医药推进工作办公室)主任厉将斌表示,中医药领域正从信息化阶段逐步迈向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应用的新阶段。当前,各大科研机构与行业力量纷纷布局中医药大模型研发,围绕中医理论、中药研发等方向开展大量创新工作,相关模型已在文献分析、疾病辅助治疗、病历生成等场景快速落地,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效工具支撑。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曾芳聚焦教育领域,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她提出,需以课程改革为支点,推动AI与教学深度融合,推进“课程内容智能化重组、教学场景沉浸化再造、评价反馈精准化升维”三大变革,完成从技术叠加到教育范式的根本性重构。

“当前,构建高质量医疗数据是人工智能赋能中医药发展的关键,但面临着数据收集标准难以统一的难题。实现高质量数据的标准化构建,已成为行业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中国联通集团智能健康科学家朱艳春说。

人工智能赋能

中医药数字化成果丰硕

在宁夏银川贺兰县中医医院,医生指尖轻点手机屏,AI助手“小麦”瞬间调出方剂库与临床指南,住院处置效率大幅提升;

千里之外的杭州市中医院,中医数字健康人“安诊儿”正为患者进行15秒极速体质辨识,个性化养生方案随即生成;

而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医·岐智”大模型已整合407万病例与1400万条临床知识,构建起覆盖诊疗全流程的智能决策系统……

这些鲜活场景,正是“人工智能+中医药”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布局的12个数字试点项目(地区)纵深推进,重庆处方流转平台、安徽亳州中药溯源链等突破性成果在此次会议上集中亮相,见证着中医药在智能时代的新生。

智慧服务领域,全流程优化让患者体验持续升级:重庆“中医用药一件事”平台累计处理电子处方超12.5万张,患者每次就诊可节省45分钟;浙江以“中医处方一件事”为牵引推动中医药全行业全产业数智化变革,患者通过“浙里办”即可实时查询煎药、物流全流程,实现“放心药”透明化管理;东营建成5处智慧共享中药房,累计调剂处方45.1万张,免费配送15.22万人次。

产业升级方面,数据驱动让中药质控与溯源更精准:亳州首创中药饮片“一物一码”,覆盖96%的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现近10万批次中药饮片批次饮片“赋码可溯”;上海中药云平台已覆盖全市16个区380余家医疗机构,区块链上链业务数据22.8万条,推动饮片质量标准化迈上新台阶。

智能诊疗与数据基建方面同样亮点纷呈:湖北省中医院的肥胖症AI诊疗项目融合中医辨证与现代指标,动态优化治疗方案,缩短干预周期;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数字分身助诊+名医复核+协同干预”模式,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为2000余人提供糖尿病三级联动全周期云健康服务,也助力基层诊疗与经验传承;中国中医科学院“多模态科研平台”建成162万病例的代谢病专病库,支撑10个病种中医特色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今医案云平台汇聚60万份医案数据,服务4万用户,助力名医经验智能化传承。

锚定未来发展

擘画中医药数智蓝图

站在数字化转型的新起点,中医药正从技术应用的浅层探索迈向体系重构的深层变革,数智化发展的蓝图在实践中愈发清晰。

如何让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融合行稳致远?张伯礼建议,需加快布局中医药AI规划和标准体系,通过设立人工智能中医药科技发展专项,实施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为行业创新注入制度动能。在“中医药大模型”建设这一核心领域,更要把握“开源生态与闭源核心”的平衡,既要夯实符合中药特性的底层逻辑,又要立足临床与产业需求构建应用场景,同时兼顾商业运营的可持续性,让技术创新真正转化为产业价值。

这一思路也为各地实践指明了方向。在推进数字化进程中,当务之急是破解数据标准化的行业痛点——针对中医证候标注不一致等难题,需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与质控规范,让海量中医药数据真正成为AI训练的“优质养料”。同时,要聚焦中药产业的短板领域,加大对新药研发、智能化生产等场景的模型研发投入,填补“中医强、中药弱”的结构性缺口,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实现数智化升级。

展望未来,中医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始终需要坚守“医智融合、互鉴共进”的原则。正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人工智能中心教授叶万兴引用的AI对联所言:“医者精研,去伪存真辨机漏;智算探微,赋能见隐补医疏。”人工智能是延伸医者能力的工具、助力传承创新的伙伴,而非替代医者的核心角色。

唯有在技术创新中守住中医药的人文内核与临床本质,才能让数智化转型真正服务于“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初心,让千年岐黄之术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持久生命力。(采集:王艳东、陈翠平、张迪  整理:李一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王青云、王泽烨)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