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为抓手,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
——记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前身为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始建于 1958 年)和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始建于 1956 年),曾于 2012 年和 2021 年两次经历机构改革,先后将蒙医医院和蒙医药研究所、中医药研究所行政剥离,一度成为经济欠发达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所硬件设施欠缺、管理落后、发展滞后的中医医院。尽管如此,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杨广源院长这一届新领导班子带领着全体职工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一跃实现了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的战略目标。2018-2021 年,在连续四年的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国考”排行榜中,分别取得了 32、59、25、25 名的好成绩,连续三年位列 A 等级并于第四年(2021 年)以 846.02 分实现新突破晋级 A+,是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最有力的印证。
十年间,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坚持以“质量是生命、特色为根本、管理出效益、改革促创新、科教兴发展”为办院方针,建立“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三位”:综合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绩效工资管理;“一体”: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并逐步推行实施,管理体系第一阶段为建设期(2015 年-2018 年),医院确立将“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做为提升管理水平的抓手,首先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将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辐射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三级质量管理网络,强化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设立17个二级质控考核组,涵盖院感、医疗、护理、医保、药学、科研、教学、后勤、行风、行政等,充分发挥行政科室职能,让专业的人管专业的事,更好的服务于临床;质量考核结果和职工个人职称评审、晋升、绩效工资、评优评先挂钩;考核结果定期反馈定期分析,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其次签订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国家的医改导向要求、医院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建立科室目标管理意识,实现层层传导;体系建设初期仅和临床、药学科室签订,定期考核,定期反馈,重点指标和科室绩效工资挂钩,考核结果年终和科室评优挂钩;所有指标的选取由行政科室主导,将医院管理导向统一趋同。最后优化绩效工资体系,加强公立中医医院“公益性”定位的文化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制度。第二阶段为发展期(2019 年-2021年),以“国考”为目标, 进一步优化“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的建设,促进“国考”排名晋位,实现打造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综合性中医医院的战略目标。首先,优化全面质量体系,修订考核细则,明确各项制度、流程,让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让质量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位职工;建立行政科室评价制度,让院领导及医院中层干部对行政科室工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和科室主任绩效工资、年终评优挂钩,让行政科室切实履行管理职能,真正想医院所想,急临床所急。其次,优化综合目标管理,删减主观性评价指标,强调数据说话,数据评价;删减指标数量,强化目标管理理念;优化结果使用,重点指标科室主任绩效工资挂钩;增加反馈频次,重点监测指标月度反馈,全院排名。最后启动绩效工资改革,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医务人员奖励”的要求,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成功完成了医院第一个五年规划目标,即实现了“科室设置完善、功能完备高效、中医特色浓厚、西医能力突出、服务质量一流、自治区领先、国内知名的现代化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目标。第三阶段为提高期(2022 年-2025 年),“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建设完成,运用“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进行医院全方位、立体化管理,并积极探索“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下的运营管理模式,继续推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实施至今,医院管理水平不断优提升,有效推动了医院在传承创新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连续在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取得喜人成绩。
1.运营管理不断优化
随着“三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的形成与运用,医院运营管理也实现了效率与质量的双赢,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时期,实现了收支平衡。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及中医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人员经费占比逐年上升。
2.中医特色优势突显
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应用,现开展中医特色医疗技术 100 余项,近年来,医院住院患者中医非药物疗法使用率达 90%以上、围手术期中医治疗率达70%以上,优势病种中医治疗率达 100%,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年应用达 60余万次,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近 70%,中医“治未病”优势得到有效发挥。
3.人才聚集效应形成
医院的凝聚力、向心力,职工的创新力、竞争力不断提高,营造了人才辈出、人才聚集的局面。医院现有院士专家工作站 1 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2 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6 个,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8 名,全国名中医 2 名,国医大师提名人 1 名,自治区名中医 17 名,自治区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 24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8 名,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1 名,国家中医临床优才 5 名,国家“青年岐黄学者”2 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4 名,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名,自治区“草原英才”8 名、创新团队 2 个,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 2 名。并引进了 20 余名学科带头人及高层次、骨干人才,服务于临床一线,以人才聚集带动专科发展,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诊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4.学科内涵建设丰富
医院以管理为主线,以人才为支撑,不断丰富内涵建设,近年来在提升原有科室服务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科室设置及设备配置,不仅提升了急危疑难重症诊疗能力,同时促进了医院整体服务能力全面提升。现已形成重点学科专科群,建有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4 个,国家三级实验室 1 个。
5.科教能力逐步提升
在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同时,着重提升科研教学能力。近年来,医院承担国家级、省级、厅局级各类课题共计 300 余项,荣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首届民族医药自然科学三等奖、全国首届民族医药传承贡献三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个奖项。在 SCI、国家及省级医学刊物发表及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论文 3000 余篇,主编和参编著作百余部。
6.信息化水平走在前列
伴随“智慧医院”发展大趋势,医院将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除医疗之外的第二个核心的高度,2015 年至今搭建了 120 个信息系统、1500 个功能模块,建立了集医疗、管理、服务三位于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平台,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达到四级甲等,电子病历向五级迈进,率先在全区医疗行业将 5G 应用于远程医疗服务,开启了内蒙古自治区 5G 智慧医疗新时代。上线了全区首家中医互联网医院,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两级医保列为首家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全流程业务样板单位,实现了线上线下同质化医疗服务,有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床旁结算服务被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列为八大惠民服务措施之首在全区进行推广,同时作为经典案例上线学习强国平台。
7.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在管理中深入贯彻公立医院公益性理念,积极助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让医改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医院现与 80 余家基层医院建立了医联体合作关系,组建了涵盖全区 100 多家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基层卫生院的肛肠专科联盟、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专科联盟、治未病专科联盟及康复专科联盟,同时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海西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全托管式紧密型医联体,成功打造了内蒙古自治区紧密型医联体样板。对 40 余家旗县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并常年开展义诊、健康科普宣传等公益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开展的“草原医声”志愿服务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卫生健康行业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医院于 2019 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20 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8.学术交流领域不断拓展
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作为内蒙古地区唯一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主动发挥医院在全区中医管理及学术领域的先驱、引领和带动作用。现有一大批中医药专家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等国家级、省级学术团体各专业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有力地推进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疗系统整体建设与创6新发展,同时也发挥了医院在内蒙古自治区中医管理与学术领域里的辐射和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