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典型案例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典型案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2025-2-18] 作者:admin 字号:() () 阅读量:1949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馆”齐下  激发精神传承和思政教育阵地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好、用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史是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的必修课。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苏大附一院)前身是创建于1883年的博习医院,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在142年的发展变迁中,医院逐步涌现出陈王善继、陈悦书、阮长耿等医学大家,凝练出“博习创新 厚德厚生”的院训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新时期,医院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量身打造了具有科普教育意义的中国血液学博物馆和具有百卌文化特色的院史陈列馆(简称院史馆),双“馆”齐下,开创精神引领和思政教育工作新局面。

主要做法

(一)发挥学科优势,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健康科普教育开花结果。

中国血液学博物馆依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于2021年10月正式开馆,是国内首个血液学博物馆。

厚植科学基因,展示院士风采,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中国血液学博物馆广纳博藏,收录了大量血液学前辈们的讲义、专著、手稿以及医学用品等,这些实物见证了血液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史性飞跃。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通过“国家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即可预约参观。为充分发挥博物馆“以文化人”的功能,医院广泛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苏州大学的医学生们在这里参加“开学第一课”,“沉浸式”的研学体验让学生们深刻领悟了血液学前辈们全身心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利用血液学高峰论坛、学会专家论坛等契机,组织国内外专家、青年学者、科研工作者参观,让科学家精神走进心田。

坚持公益属性,依托场馆资源,积极普及科学知识。馆内配备了形式多样的科普媒介,包括活动展板24块,宣传栏151块,显微镜等科学仪器3件,多媒体屏幕10块,投影电子书5个,电子飞屏1个,原创科普视频5部,交互式科普屏幕1块。在强大的硬件配置的基础上,血液学博物馆制定科普计划,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下沉。多次组织多发性骨髓瘤健康知识讲座,由全国骨髓瘤亚专科领域专家主持,通过健康科普,致力于提高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疾病管理能力。

打造专业管理团队,提升展馆服务品质。血液病学研究元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苏省劳动模范陈子兴教授担任馆长,并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有血液学背景的讲解团队。现有宣教人员14人,其中11人为研究生学历。血液学“老兵”陈子兴多次从幕后走到台前,在介绍血液学发展沿革的同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以加强科学研究软实力为基础、探索学习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性,言传身教,鼓励年轻同志勇挑医疗创新发展的大梁,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

(二)传承红色基因,用好历史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课堂。

院史馆浓缩了医学前辈们奉献医学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和苏医文化的宝贵财富,2021年10月8日该馆正式启用。

厘清定位,发挥存史、育人的功能。紧抓院史馆姓“史”的基本特性,建设初期,医院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大众发布征集院史资料的公告,多方努力下,发展脉络逐步明晰,馆藏内容进一步丰富。其次,医院明确院史馆服务人民的属性,致力于充分展示卫生健康文化和人文精神,全面反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激发职工对建设好公立医院、发展好医疗事业的使命感。

深耕内容,展示好行业特性。院史馆注重板块设计,内容上努力揭示现代医学医疗实践与医疗理念的演变及其发展规律;展品选择上,注重选用能够反映历史变迁的实物,例如医院颁发给抗美援朝志愿队员的红色喜报、第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显微镜、知名老专家访谈录等。通过对实物的集中展示,生动诠释老一辈许国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理想信念,让院史馆成为卫生健康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

广泛组织参观活动,打造特色院史教育品牌。医院82个党支部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实现支部参观100%覆盖。医院还将参观院史馆作为新职工入职“文化第一课”,通过着重介绍医学大家的典型事迹,鼓励新职工们学习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系好“第一粒纽扣”。此外,医院与医学院校、社区中小学交流合作,组织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增加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的认知,激励更多学生投身医疗卫生事业。

(三)双“馆”齐下,做好文化育人和健康科普大文章。

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建强思想政治引领教育阵地。院史馆和中国血液学博物馆蕴含着丰富的院史和学科资源,浓缩着老一辈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崇高的职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为医院开展思想政治培训提供了学习阵地。双“馆”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思想政治学习模式,通过开放式学习、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参与,让思想政治教育生动鲜活,在惠及本院职工的同时辐射到周边社区群众、学生、科技工作者等群体,全力打通文化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整合学科资源,塑造一流影响力科普宣传阵地。血液学博物馆是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省医学会健康教育基地和苏州市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先进的科普设施和丰富的科普资源赋予了博物馆科普宣传的先天优势。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健康科普活动,搭建医患沟通的桥梁;拓展功能建设,通过公众号发布“云科普”内容,支持并鼓励医疗卫生从业者创作优质健康科普作品,打造健康教育新路径。

发挥文化兴院功能,铸就研究型医院文化血脉。融入了大量科创元素的双“馆”是建设科创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宣传介绍科技成果、名医专家,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医疗工作者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医院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让年轻医务工作者与名医专家对话交流,鼓励年轻人提高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让研究型医院特色文化的导向、凝聚、激励和辐射功能在医院落地生根。

、工作成效

党员干部职工理想信念进一步夯实。通过参观双“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增进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高效发挥了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作用。

居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国血液学博物馆背靠苏大附一院国家级“双重点”学科——血液科,组建了专业的宣教团队,科学、准确、及时地传播健康知识,有助于打破医患间的“知识鸿沟”。

高质量发展软硬实力进一步增强。以文化人、文化兴院功能进一步发挥,医院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

、借鉴意义

坚持守正创新,让历史赋予文化厚度。基层医疗机构必须要认识到文化对发展的深远影响,坚守公益属性,坚持服务为民,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资源优势和价值优势,将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文化建设和事业发展中,让文化建设的“软实力”变成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坚持贯通融合,让思政拓展文化深度。苏大附一院通过打造双“馆”、组织开展参观学习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公立医院必须深刻认识到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联系,争当社会文明风尚新地标,通过建好管好用好思想政治工作阵地,找准着力点、搭建新平台、发挥新作用,以文化建设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让文化的力量熔铸医院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

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增添人文温度。“馆”的建设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同时,充分服务好患者的健康需求,做到了以人为本。医疗卫生机构必须深刻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把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追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激发群众的干事创业潜能。(采集:王艳东 编辑:卫晓健 供稿: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给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