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热点推荐:
媒体支持
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网、央视网、环球网、央广网、光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网...
活动流程
中国卫生健康网是经国家工信部门批准备案(备案号:19026317号-1)的信息服务平台,于2010年在国家卫生健康行业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指导下创办,前身是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下属行业网站。研究所于1991年经国家编委批准成立,是隶属于卫生部的国家级研究机构,是国家级技术咨询和智囊机构。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后网站独立运营,多年来始终致力于... 更多详情
评选标准
调查活动组委会
医院管理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医院管理
开拓创新 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5-4-28] 作者:中国卫生健康网 卫晓建 字号:() () 阅读量:5313

   近日,2025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会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在以“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硬核实力”为主题的分会场上,与会代表围绕着医疗新质生产力、综合绩效管理、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等热点话题,开展深入研讨,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副院长 邵浙新:

打造“1﹢5﹢X”质量管理体系


  一套独特且高效的管理体系,是实现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浙大一院的“1﹢5﹢X”质量管理体系中的“1”是党建引领,“5”是临床、科研、教学、人才、管理,“X”则指文化、对外的交流和合作等。

  在临床方面,“十四五”期间,医院基于2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集群优势,推进器官移植、传染病重症、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等关键领域技术创新243项。

  以促进学生成长为中心,医院构建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的卓越医学教育模式。每半年进行一次教研室量化考评,打造病例汇报大赛、临床技能竞赛等教学竞赛十大品牌。2024年,医院住培结业考核通过率达99.3%,住培学员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6.9%。

  近五年,医院新增高水平科创平台28个,以临床重大问题为导向,设立IIT(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专项资助,布局建设多维度立体化大平台,目前已开发全球首个溶瘤病毒冻干制剂、全球首台人工智能适配数字病理扫描仪等。

  医院建设高水平临床人才队伍和专职科研人才队伍;强化薪酬保障,向急诊、重症、儿科等人才紧缺科室倾斜,向开展器官移植等高技术病种的科室倾斜。深化双聘、兼聘制度改革,柔性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多维度多层次推出青年人才扶持项目。

  医院创新质量安全管理模式,在医院层面,每月召开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每半月召开院区质量工作例会;在科室层面,每月开展质量档案督查,每周开展各类质量会议,定期监测分析重点质控指标。

  在运行管理方面,医院着力提升服务性收入比例、降低药耗占比、提高三级和四级手术占比,推进医疗质量与费用成本双控制。2024年,医院CMI(病例组合指数)值较2023年提升6.44%;疑难病例占比上升0.91%;四级手术占比上升0.29%。在服务管理方面,医院优化诊疗布局,实现“一站看”;统筹检查资源,实现“一站约”;畅通双向转诊,实现“一键转”。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赵蓉:

构建综合绩效管理体系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上海市级公立医院的办医主体和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持续探索构建以公益性为导向、数智驱动的市级医院综合绩效管理体系,持续强化医院内部行为引导与管理决策支持,推进降本增效。

  按照公立医院改革方向与内在运营规律,构建院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合阶段性重点任务动态调整指标,不断调整完善院长绩效考核方案,建立起对市级医院导向明晰的外部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管理标杆。

  探索开展临床专科能力评价,通过临床专科能力评价结果全面客观反映市级医院各专科的发展水平和不足,促进不同医院专科间的互学共鉴,推动市级医院专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为规划学科发展提供可信可用的大数据。

  探索开展病种绩效监测分析,按病种对服务能力、资源消耗、服务效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并拓展到关注医疗质量的技术规范性、安全性和疗效,增加体现技术发展、手术难度与质量以及诊疗发展趋势的关键技术指标。监测数据向医院管理者开放,积极引导市级医院不断提高专科专病的医疗质量和诊治水平。

  持续优化医院内部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逐步缩小医院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在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使其行为更符合公益性的目标定位。

  建立不同业务管理条线间连通融合的数据通道和协同贯通“整体智理”的工作机制,实现数据标准在编制、更新、审核、发布等环节的统一管理;确保了市级医院数据标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为医院管理和临床决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依托统一数据质控平台,申康中心可实时、集中、统一监管各市级医院医联数据质量和关键问题,市级医院可实时、集中查看本院医联数据质量。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副书记 郭晓伟:

分层分类做好人才培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创新设立“启明星”青年医务工作者科研启动基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对青年医务工作者提供全覆盖起步科研资源支持,鼓励青年医务工作者结合临床需求进行创新研究。搭建青年人才和本院医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促进他们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对一指导”机制,现已为1188位新员工配备学术导师,对人才的临床医疗、教学能力、学术发展和生活进行关怀和帮助。建立“公共平台研究组”机制,帮助优秀青年人才专项攻克实验难题。医院采用临床﹢科研双导师联合培养,着力吸引交叉背景的优秀博士后人才。

  医院提早谋划,做好人才职业成长发展规划,做到早动员、早布局、早培养、早指导。

  围绕生物治疗、肺癌、移植与再生、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5个高峰学科,医院确立5位领军科学家,医院每年为每个高峰学科提供5000万元资金,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精准引进人才。

  此外,医院还建立了人才考核与分类评价机制,破除“一尺量”,细化分类评价;聚焦“破四唯”,导向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打破“天花板”,探索长效激励机制;引导“厚积累”,优化评价周期;坚持“用为本”,强化薪酬激励。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 陈刚:

用PDCA理念开展学科建设


  学科和专科建设是教学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学科建设侧重知识体系与学术能力的构建,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平台搭建等,其目标是形成学术影响力,推动医学进步。专科建设聚焦临床服务能力的提升,针对特定疾病或技术领域,通过优化诊疗流程、引进设备、培养临床团队等,提高患者救治水平。学科是专科的学术支撑,学科建设为专科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创新;专科是学科的实践载体,专科的临床需求驱动学科研究方向,专科积累的临床数据为学科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同济医院利用PDCA(计划、执行、评价、改进)管理学理念开展学科建设。第一,明确学科建设的目标——创建国际一流学科,重点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制定《科技人才工作二十条》等实施细则,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力。

  第二,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学科建设、发展和评估,成立人才办公室,完善人才管理组织与工作机制,完善科研保障制度,实现全链条资助,汇聚创新资源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事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建立“医企互融”创新转化合作模式。招揽全球英才,落实科室人才培养主体责任,建立人才分层培养体系,完善晋升评价体系。

  第三,以学科建设为导向、以医院战略管理为总纲、以员工激励为中心、以全面激励和分层激励为两个基本点、以专科及医师的绩效考核与激励为两大主线构建内部评价体系,并邀请外部专家定期对医院学科发展进行评估和诊断。

  第四,把握建设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等重大政策机遇,建设十大功能中心,打造七大医学高地。

  目前,医院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0个,国家级领军人才27人,获批国家级奖项13项。2024年获批专利412项,同比增长252%。

南京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 张冰:

探索医疗大模型应用


  智慧医院建设是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医院管理与科研普遍存在一些问题:需求爆发增长,AI(人工智能)建设能力相对不足;核心信息系统滞后,系统更换难;建设投入巨大,评价机制不健全;患者AI画像不健全;缺乏整体数据驱动,对科研、管理支撑不足;临床路径、随访不规范,全程临床数据不完善;信息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不完善;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成熟;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挑战能力不足等。在智慧医院建设过程中,亟须增强整体性、融合性、创新性和发展性,为满足医疗、服务、管理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

  南京鼓楼医院高度重视智慧医院建设,获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6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3级,搭建起以医学大数据中心、信息管理处、互联网医院与远程会诊中心为主体的智慧医院建设框架。医院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数据权限管理、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访问管理。

  近几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诞生,全世界普遍感受到大语言模型的生产力与使用便利性。大模型开始逐渐走进医院、走进生活。南京鼓楼医院大数据AI技术团队自2023年开展医疗大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自主研发了鼓医大模型,构建了大模型训练和推理软硬件平台,具备大模型“训练—部署—应用”全闭环自研能力。随着DeepSeek大模型的发布和开源,医院自主部署了DeepSeek-671B满血版、DeepSeek-32B,研发了自适应调用的智能体(Agent),应用于智能问诊、病历生成、数据治理等场景,累计服务患者近20万人次,实现了从智能问诊到病历生成再到检查检验报告诊断生成的全链条AI赋能。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 周凡: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江西医院依托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由江西省人民政府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合作共建,为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

  据调查,心血管病、神经疾病、肿瘤是江西省医疗供需矛盾突出的几类疾病,患者死亡率高、外转率高,经济社会负担沉重。基于输出医院的学科优势与依托医院的学科基础,浙大一院江西医院建设以“心血管、神经、肿瘤”三大学科群为引领,其他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江西医院当前已完成首轮院级学科评估,初步形成了学科发展布局。在行政构架上,完善相关的制度,优化配置再造流程,深度融合医疗核心业务和运营管理工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与医院管理效益。

  浙大一院重点学科顶尖专家(学科带头人或全国知名专家)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按需到江西医院开展工作,目前累计柔性派驻专家89人,副高及以上专家占比96.5%。建立15个专科团队工作站,以知名专家为团队负责人,配备两院骨干,负责核心技术指导,28个临床医技与行政科室执行双主任制。江西医院已遴选275名医、技、护、行政方面的骨干赴浙大一院跟班学习,覆盖医院89%的重点合作科室、支撑科室及职能科室,并邀请浙大一院教学部、科研部、医务部专家为新员工开展岗前培训。

声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院长 吴李鸣:

  发展医学人工智能需要持续的投入,哪家医院现在更重视投入,推动相关技术发展和应用,在未来的竞争中就可能吃到更多红利。

  发展医学人工智能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还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促进改革,并解决好可能带来的伦理和法律问题。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党委书记 谢国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是一家中西医结合医院,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医院发展。

  比如,我们能不能利用AI技术解决医学科技创新中遇到的问题,能不能通过AI技术应用,推动医疗行为的同质化,缩短医生的培养周期,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应用AI技术探索开展疾病预防和管理,实现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转变。

  再比如,我们能不能对数字医学改革做统一的部署,明确智慧医疗的发展方向。

深睿医疗联合创始人CEO 乔昕:

  很多科技企业会抱怨产品进医院难,实际上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我们没有达到应用的门槛。新技术需要医院提供使用场景支持,企业在场景落地过程中,不断打磨改进,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期待未来医院能给予企业更大力度的场景支持,助力技术落地和持续改进。

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乔天:

  数据作为AI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之一,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在获取大量足量的高质量数据过程中,面临数据安全性的问题,面临数据标注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尤其是医生资源的问题,面临模型的泛化能力,即数据的代表性是否足够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和医院通力合作。

唯精医疗副总经理 周官山:

  自动驾驶这几年已经非常普及。手术机器人的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应用,在未来的3到5年间会有很大的发展。国内的大型公立医院非常重视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与合作。我国有非常大的手术量,可产生海量数据,这对大模型训练至关重要,未来完全有可能超越海外企业,把国产手术机器人推向更大的市场。

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 荣以刚:

  目前,本土创业企业相较于国外一些高科技企业的最大优势还是价格。作为研发型公司,我们希望可以得到更多医院和医生的支持,能与我们开展科研合作,以更好地提升疗效、帮助患者,节省医院的人力投入,创造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提升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水平。

云深处客户经理 王凯:

  目前,机器狗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与便携式医疗组件结合;二是应用于夜间巡逻和安防巡检;三是进行方舱医院、战时医院物资转运,或者急救患者的转运;四是做人员的疏导或者人员识别的应用。机器狗如何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是我们未来需要探索的重要方向。(采集:李一、金婵  整理:卫晓建  来源:健康网)

 

 

 



给我点赞